進入內容區塊

公路數位博物館logo

::: Menu Close Menu

典藏總覽

臉書 噗浪 推特 字級設定: 小 中 大
  • 中山高行經都會-中壢交流道
    放大
  • 二高以環支線服務都會
    放大
  • 配合地形地物選線-二高基汐段
    放大
  • 配合構築型式-關西交流道
    放大
  • 提供舒適視野-蘇花高順安段
    放大
  • 大跨距橋梁-蘇花高跨台9及台鐵
    放大
  • 二次進出口交流道-平鎮系統
    放大
  • 一次進出口交流道-中港系統
    放大
  • 結合地形環境-木柵交流道
    放大
  • 地標設計概念-高屏溪橋
    放大
  • 交流道區位影響線形-蘇花高新吉段
    放大
  • 儘量利用不易開發區域-汐止系統
    放大
  • 闢連絡道接地方道路-國姓交流道
    放大
  • 多重坡比之緩坡處理-安坑交流道
    放大
  • 動態視覺模擬
    放大
  • 。分類:公路
    。類別:工程圖照
    。發布單位:交通部高速公路局
    。資料尺寸:不可考
    。文物說明:高速公路之選線原則隨著工程技術之進步、社會環保意識抬頭及公民主張提升,主線路廊研選及交流道之布設也隨之有不同之理念,現依高速公路興建歷程概分3個時期,分別介紹主線選線、交流道布設之重點及未來展望。
    一、主線選線
    1.中山高:(1)路線限制條件少,多直接經過平原及都會區。(2)配合設置直線段戰備道。(3)平縱面礙於工程技術,限制較多(如開挖量、縱坡度、橫交設施交角、橋高等)。
    2.二高:(1)路線大多行經丘陵區及都會邊緣,利用交流道連絡道及環支線提供服務。(2)工程技術提升,橋隧取代挖填,選線較具彈性,並可提高設計標準。(3)避開環境敏感區,並配合地形地物及構築型式選線。
    3.國道6號及蘇花高(未興建):(1)定線主要限制條件為所經區域之地形地質。(2)融合於自然景觀。(3)提供用路人舒適的視野。(4)橫交大跨距設計,利於選線。(5)配合交流道匝道收費方式,交流道區位限制條件較大。
    二、交流道布設
    1.中山高:(1)交流道多直接布設在省、縣道上。(2)部分交流道為二次進出口設計。(3)區位空間僅考慮功能需求概念。
    2.二高:(1)環支線、連絡道等方式提供服務。(2)交流道較為密集。(3)交流道為一次進出口設計。(4)交流道區位空間結合地形環境。(5)引進公共藝術及當地地標之設計概念。
    3.國道6號及蘇花高(未興建)
    (1)交流道區位儘量利用當地不易開發之區域,避免占用過多可利用及密集開發土地。(2)配合匝道收費方式新闢連絡道。(3)邊坡坡面儘量採多重坡比變化緩坡設計。
    三、未來展望
    1.路廊套合數位影像動態視覺模擬。
    2.運用設計成果製作三維虛擬實境動態模擬。
    3.自動化設計:(1)智慧型選線系統。(2)將工程師專業判斷之選線條件建置於電腦演算模式。(3)訂定適當權重綜合評估。(4)反覆演算→最佳方案。(5)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。
    。存放地點:國工局規劃組
    。適用類別:高速公路
    。用途:路線踏勘
    。隸屬道路或工程:國道建設計畫
  • 相關連結
  • 相關附件
  • 相關影片